今年年初很特別,我們全家有四個人都在"上學":
我自己: 去台大念博班 (離之前畢業總共相隔十年, Q.Q)
大妹仔: 大班,準備要念小學 (努力於注音符號中)
二妹仔: 中班, 適應良好 (調皮鬼靈精)
小妞妞: 幼幼班, 每天上學都會哭 (半天適應期)
上學對小朋友來說當然是個既有樂趣但習慣後又會彈性疲乏的所在,每週都會經歷 "我明天想去學校找XX玩" 和 "我明天不想去學校找XX玩" 的一個輪迴。
大班和中班的兩位姐姐懂事後,建立了"準時起床 > 上學 > 放學後吃飯 > 遊戲 > 寫功課"的時間表,除了有時會被連假打亂作息之外,基本控制的還不錯。
最可憐的是小妞妞,因為和大妹仔有一樣語言發育比較慢的情形,不得不提早入學的日子裡,每天都是哭啼啼去學校,滿腹委屈地回家。
從小孩的發展過程中,我開始可以觀察到一些現象:
1) 人性中天生的喜新厭舊
越小的小朋友,對新玩意的刺激越敏感,所以同時間給很多項選擇(或玩具),專注於每個東西時間就越短
2) 對刺激的接受度差異
我們家的三個妹妹中,只有老二的語言與理解力發展和同儕相近,老大老三的發育速度則相對較慢。在成長環境一致的背景下,三個小孩對環境中人事物所發展的社會理解力並不相同。
3) 興趣的觸發
有看過恆毅力一書的朋友都知道,作者在其中舉了很多例子說明傑出的人是如何從成長軌跡中找到自己熱情的投注點。當時讀過後我也很佩服幾個例子中的父母親,有足夠的耐心跟創意當作子女的人生導師。
去年開始讓老大和老二參加兒童美術的班級,也發現老大雖然對抽象的文字理解較慢,但對顏色的運用、圖形的連想都很不錯,讓他建立了不同於制式學習之外的自信心。
章魚燈籠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